《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3)
来源: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
我要特别强调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从最新的国土调查结果看,耕地面积还在减少,一些地方的基本农田不种粮食种果树,或者其他高附加值作物。我反复讲,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提高油料、大豆产能和自给率。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1年12月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213页
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2021年12月),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327页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百分之九的耕地、百分之六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从当年四亿人吃不饱到今天十四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就是自力更生,我们自己养活自己。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2年3月6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330页
当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长期不会改变。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如果我们端不稳自己的饭碗,就会受制于人。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2年3月6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330-331页
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2年3月6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331页
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求是》杂志2022年第21期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求是》杂志2022年第21期
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要把粮食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向耕地和科技要产能,向国土资源要食物。
——《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2022年12月15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4期
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十四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
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
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坚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传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用有限资源稳定解决十四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全体农民摆脱绝对贫困、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三农”工作成就巨大、举世公认。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
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十四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一幕在古今中外反复上演。历史上,齐国诱导鲁国弃粮种桑,关键时候断粮降服鲁国;越王勾践把种子煮熟贡给吴国,趁其粮食绝收一举灭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
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
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这些年,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稳中国饭碗,十四亿多人吃饱吃好。现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端牢饭碗的压力大。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要抓物质基础,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要抓机制保障,做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压实。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
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八年保持在一万三千亿斤高平台上,越往前走难度越大。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把任务落实下去。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