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1)
来源: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
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因此,我们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15日)
我讲过,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解决十三亿人吃饭问题,必须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我们国家这么多人口,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在山东省农科院同有关方面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要点》(2013年11月27日)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姶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这就是一个紧平衡,而且紧平衡很可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我国耕地就那么多,潜力就那么大,在粮食问题上不可能长期出现高枕无忧的局面。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和对农业的支持。恰恰相反,我们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54页
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粮食供求格局、国际市场贸易条件,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54页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如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谁都不可能救我们。——《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60页
毛泽东同志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十三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往往容易麻痹松懈。因此,我首先要特别强调一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71页
讲到粮食安全问题,我就想到了粮票。今年是我国取消粮票二十周年。一九九三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就餐第一次不再需要缴纳粮票。同年五月,北京市正式宣布取消粮票,其他省区市也先后取消粮票,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我国改革发展历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我说这个,主要还不是想说成绩,成绩就摆在那儿,而是想说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曾几何时,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直接关系人的吃饭权利。曾几何时,吃饭问题始终是困扰我们的一件头等难事。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使用粮票就像是昨天的事情。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记忆。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在学校住校,吃的也是很差的,晚上只能喝汤,叫做“保证七分饱”。“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到农村插队,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真是“三月不知肉味”。那年冬天,家里寄来几块钱,我和同窑洞居住的同学买了几斤石槽子里冷冻的猪肉,回来还没烧就把肉切成片吃,那味道真是鲜美!后来我们说别再吃了,再吃就没得煮了。这种穷日子我们都是经历过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我们不能打包票说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问题了。我国粮食是不是过关了呢?现在还没法下这个结论。咱们不要太天真!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多少次大饥荒,饿殍遍野,甚至人相食,惨绝人寰!这些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抓农业农村工作,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71-72页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一万二千亿斤。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连续多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比较稳定地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72-73页
尽管我们实现了粮食产量“十连增”,但仍然赶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结构的不断变化,产需缺口不断加大,进口持续大幅增加。今年粮食产量比十年前的二〇〇三年增加了三千四百二十五亿斤,但今年前十个月谷物就净进口一百九十七亿斤;前十个月,大豆净进口九百九十五亿斤,而十几年前我们还是出口国。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将呈刚性增长趋势。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新增人口六百五十万人,新增城镇人口约二千一百万人,每年因人口数量增长就要增加粮食需求上百亿斤,加上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和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增加的粮食需求就更多。到二〇二〇年,预计粮食需求量将达到一万四千亿斤左右。满足如此巨大的粮食需求,压力可想而知。粮食等农产品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还会持续,相当长时期都不会逆转。在粮食问题上,我们现在是紧平衡。紧平衡,一是解决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二是防止粮食供应宽松后造成粮价下跌、影响种粮积极性,这是一个两难。紧平衡是个技术活,是在走钢丝,这边调一调,那边调一调,调不好就失衡了。我们想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但拿捏好分寸取决于我们的水平,也取决于大环境。总体看,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73-74页
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美国是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国、农业最强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欧盟的大国也是粮食强国。这些国家之所以强,是同粮食生产能力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74页
全世界有七十亿人口,正常年景下每年能生产的谷物也就是二十五亿吨左右,能进入国际贸易的只有三亿吨左右;每年生产的大豆约二亿五千万吨,能进入国际贸易的还不足一亿吨。现在,全球每年粮食贸易量大约六千亿斤,相当于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在七百亿斤左右,仅相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百分之二十五。从世界谷物市场中我们还能够进口多少?更何况,即便我们能把国际市场上的谷物都买过来,也不够我们吃半年的。所以,我们的立足点、着眼点是,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74-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