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 (17)

来源: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

      中国要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好十三多亿人口吃饭问题。中国高度重视农业,坚持立足国内、确保粮食自给自足,同时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合作,调剂农副产品。

——在参观阿根廷共和国庄园时的谈话(2014年7月19日),《人民日报》2014年7月21日

      我们要加强粮食政策协调,扩大成员国农产品贸易,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方建议举办上海合作组织粮食安全论坛,制订“上海合作组织科技伙伴计划”,借助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保合作中心,加快环保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凝心聚力,精诚协作,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再上新台阶》(2014年9月12日),《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77页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宏观大局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粮食“十一连增”也是有代价的,而长期积累的矛盾更使我们面对着不少新的挑战。主要农产品价格顶到“天花板”,一些大宗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关税配额内的进口价格,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价格显现出“封顶效应”。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刚性抬升,农业劳动力价格、土地流转费、农机作业费等全面持续快速上涨。农业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逼近约束“黄线”。对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补贴和价格支持已经接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黄箱”补贴上限。靠“黄箱”的办法对主要农产品进行支持和保护空间已经不大。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36-137页

      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38页

      当前,国内粮食库存增加较多,仓储补贴负担较重。同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低,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我国环保管理体制》(2015年10月26日),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02页

      中方将同非洲分享农业发展经验,转让农业适用技术,鼓励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大规模种植、畜牧养殖、粮食仓储和加工,增加当地就业和农民收入。

——《共同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2015年12月4日),《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353页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加快形成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撑保护制度。

——《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01页

       要优化农业供给政策,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以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为取向,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防止谷贱伤农为底线,分类完善改革方案,释放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要抓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做好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工作,该花的钱要舍得花。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政策指向性和精准性,及时把农业补贴转向支持改善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助农增收的“绿箱”政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优化农业供给体系的重要举措,要完善支持政策,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要重视扶持普通农户和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不要把政策实惠都集中到大的经营主体,人为垒大户。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12月14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10页

      产量结构性过剩是当前农业面临的突出矛盾,粮食去库存是当前紧迫任务。要在继续消化玉米库存的同时,加大稻谷去库存力度,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举措,加快消化积压库存。要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增强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弹性和灵活性,让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要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调减过剩粮食品种种植面积,让耕地和水资源休养生息。推进这些调整和改革,要注意平衡好各方面关系,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积极性。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