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8)
来源: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的讲话(2018年9月25日-28日),《人民日报》2018年9月29日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已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2019年9月5日),《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40页
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二十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2019年10月20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97页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在吉林考察时的讲话(2020年7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2020年7月25日
我经常讲,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种子和耕地。
近些年,我国种业有很大进步,水稻和小麦品种可以做到自给,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种业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国产种业研发能力同国外差距较大,部分种子大量依赖国外进口,一旦国外种子断供,我国部分农产品可能面临无优质种子可用、种质退化、影响供给安全等难题。此外,假冒伪劣种子乱象滋生,许多本土优质品种还在快速消失,非法国外种子扩散等问题时有发生。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保障粮食安全,要害是种子和耕地》(2020年12月16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305页
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绝不能落后。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反复思考,感到有一条必须明确,就是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我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这设备那设备,这条件那条件,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大豆等种子讲了多少年,但突破进度还是很不理想。要拿出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干劲,明确方向和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有关部门要在严格监管、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快推进生物育种研发应用。要加快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通道,促进政府公益性服务和市场社会化服务协同发力。既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也要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特别是要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8-9页
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在河南南阳实地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库区移民安置等情况时的讲话(2021年5月13日),《人民日报》2021年5月15日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7月9日),《人民日报》2021年7月10日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2年3月6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332-333页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
——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2022年4月10日-13日),《人民日报》2022年4月14日
水稻良种育种周期长,需要反复试验筛选,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艰辛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老百姓丰衣足食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2022年6月8日),《人民日报》2022年6月10日
抓种子要选准突破口,持续发力、协同攻关,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生物育种是大方向,要加快产业化步伐。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
我们的资源就那么多,超大规模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又不断增长,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要立志补上短板弱项,还要立志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
农业科技创新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合成药物、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对较长,要舍得下力气、增投入,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
农业科技工作要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农户分散经营仍然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面,农业科技推广任务很重,必须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同时,要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杂志2023年第6期